《常用词语辨析手册》总结
二、各辑核心内容
(一)第一辑:同音词巧辨析
本辑聚焦读音相同但意义、用法有别的词语,通过趣味故事结合详细辨析,帮助读者区分易混淆的同音词,以下为部分重点词语示例:
1. “必需”与“必须”
“必需”:“需”为“需要”之意,侧重于物质上的必要、不可缺少,常用在名词前。例句:字典是学习必需品。
“必须”:“须”为应当、务必之意,侧重于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性,通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,有时还可加强命令语气。例句:过马路必须遵守交通规则;你做错了事,必须向别人道歉。
2. “暴发”与“爆发”
搭配对象:“暴发”多用于具体事物,尤其与水有关的自然物,如山洪、大水等,还可用于“暴发户”这类含贬义的人;“爆发”虽可用于火山等具体事物,但更多用于抽象事物,如革命、起义、运动等重大事变,以及力量、情绪等。
语意侧重:“暴发”强调事物发生的突然性和猛烈性,多由外部条件促成;“爆发”强调事物因爆炸(或像爆炸)而迅速发生,有能量积聚过程,多由内部条件促成。
感情色彩:“暴发”多带贬义;“爆发”是中性词。
3. “登陆”与“登录”
登陆:①军事用语,指军队从空中或水域成功着陆到某地(多指陆地),如诺曼底登陆;②通过江河或海洋登上陆地,如台风登陆;③比喻商品等打入某市场或领域,如这种新型豆浆机已成功登陆江苏市场。
登录:①登记,如登录家庭住址、登录收入状况;②特指计算机用语,指用户输入账号和密码进入系统的过程,如我经常登录淘宝网。
4. “度过”与“渡过”
渡过:侧重空间上的经过,指由此岸到彼岸,如人们乘羊皮筏子渡过黄河;也用于比喻义的通过,如在金融危机背景下,企业应如何渡过难关?
度过:侧重时间上的经过,如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星期天。
5. “发愤”与“发奋”
发奋:强调精神振作,鼓足干劲去做事情,使用范围较广,可指个人、群体或国家,如发奋努力、发奋有为。
发愤:突出精神受到刺激而产生向上的内动力,包含冲破某种压力或阻力的意思,一般指个人,如发愤忘食、发愤图强。
6. “法制”与“法治”
法制:指法律和制度的总称,侧重于“制”,法律制度一旦确定相对不变,如法制是民主的保障。
法治:①先秦法家政治思想,主张以法为准则治理国家;②现在指根据法律治理国家,侧重于“治”,是持久、发展的过程,如有了体现人民利益的法律制度,才能进行法治。
7. “反映”与“反应”
反应:①有机体受刺激引起的相应活动,如守门员没反应过来;②化学反应;③打针吃药引起的症状;④原子核受外力发生的变化;⑤事情引起的意见、态度或行动,如师生对活动反应好。
反映:①反照,比喻表现客观事物实质,如规划反映人民愿望;②把情况、意见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,如反映群众困难。
8. “功夫”与“工夫”
功夫:①做事耗费的精力,如功夫不负有心人;②本领、技能、造诣,如徐悲鸿画马见功夫;③特指中国武术,如李小龙让中国功夫走向世界。
工夫:①做事耗费的时间,如三天工夫学会游泳;②空闲时间,如没工夫看电影;③口语中表示一段时间,如刚工作那工夫经验少。
9. “沟通”与“勾通”
沟通:使彼此相通,是中性词,可用于人或事物,如妈妈与老师沟通了解学习情况。
勾通:暗中串通或勾结,是贬义词,只用于人,如他们内外勾通干坏事。
10. “国是”与“国事”
词义范围:“国事”可指重大或一般国家事务;“国是”专指国家决策、规划等重大事务。
适用对象:“国事”可用于国内或国际,如国事访问;“国是”限用于本国领导人在中央议的国家大事,如共商国是。
语体色彩:“国事”有口语色彩;“国是”是书面语。
语法功能:“国事”可作定语,如国事访问;“国是”不能。
11. “合龙”与“合拢”
合拢:①闭上、合上,如合拢书本;②收拢、聚合,如双手合拢。
合龙:仅用于修筑堤坝、围堰或桥梁,指两端工程在中间对接,因古代称对接口为“龙口”,象征工程浑然一体,如大桥合龙。
12. “化妆”与“化装”
化妆:①用脂粉修饰容颜使美丽,如姐姐结婚化妆;②戏剧等表演艺术的造型手段,塑造角色外部形象。
化装:①改变装束、容貌,假扮,如后妈化装成农妇;②演员为角色修饰容貌,两者在表演艺术造型义上可通用。
13. “艰苦”与“坚苦”
艰苦:指环境或条件艰难困苦,强调客观环境恶劣,如艰苦的日子。
坚苦:指坚忍刻苦,强调行为主体的内在精神,如以坚苦精神创业。
14. “简朴”与“俭朴”
俭朴:指个人生活俭省朴素,范围窄,如奶奶穿着俭朴。
简朴:可形容生活作风、语言文字、布置等,范围广,如生活简朴、文笔简朴、卧室简朴。
15. “检查”与“检察”
检查:为发现问题用心察看,对象可他人可自己,目的是判断是否有问题,依据规章制度,如检查作业、检查卫生。
检察:检举核查、考察,特指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法律监督活动,对象只能是他人,目的是了解实际情况,依据提交检审情况是否属实,如检察机关搜集证据。
16. “界线”与“界限”
界线:①两个地区的分界;②事物的边缘;③不同事物的分界,适用具体事物,如国界线。
界限:①尽头处、限度,如突破界限;②不同事物的分界,适用抽象事物,如对错界限模糊,两者在“不同事物分界”义上可通用。
17. “巨变”与“剧变”
巨变:指巨大的变化,多可预料或认为合理必然,强调规模,如中国发生巨变。
剧变:指剧烈的变化,多不可预料且常是不希望发生的,强调速度,如苏联发生剧变。
18. “考察”与“考查”
考察:①实地观察调查事物,如考察水利工程;②细致深刻观察,如考察思索。
考查:依据标准检查、衡量行为、活动等,如考查学业成绩。
19. “琅琅”与“朗朗”
琅琅:象声词,形容金石相击声、响亮读书声等,如书声琅琅。
朗朗:形容词,形容声音清晰响亮,如声音朗朗。
20. “老到”与“老道”
老到:①形容人做事老练周到,如处事老到;②形容功夫深厚精湛,如太极拳老到。
老道:口语中常指道士,如南山来一位老道。
21. “连播”与“联播”
连播:广播或电视将长节目分多次连续播出,如评书连播。
联播:若干广播或电视台同时转播某节目,如《新闻联播》。
22. “流传”与“留传”
流传:纵向(时间)和横向(空间)传播,自然传播,偏精神层面,如英雄事迹流传。
留传:仅纵向(时间)传播,有主观刻意色彩,多指具体事物,如祖上留传手镯。
23. “年轻”与“年青”
年轻:①指人年纪不大或组织成立不久;②指“相比之下年纪小”,无绝对年龄限制,如你比我年轻。
年青:①指处于青少年时期,如年青学子;②比喻充满活力,如有年青的心。
24. “品味”与“品位”
品味:①动词,尝试滋味、仔细体会,如品味美食、品味含义;②名词,指物品品质风味,如茶叶品味受影响。
品位:①名词,官吏品级;②矿石有用成分含量;③泛指人或事物品质、水平,如生活品位、矿石品位。
25. “启事”与“启示”
启事:为说明某事登在报刊或贴在墙壁上的文字,如寻物启事、征稿启事。
启示:启发指示,使人有所感悟,如故事启示人生。
26. “墙脚”与“墙角”
墙脚:墙体底部与地面连接处,比喻基础或起基础作用的人或事物,如挖墙脚(比喻破坏基础)。
墙角:两堵墙的接合处,可在房屋底部、中部或上部,如墙角数枝梅。
27. “权利”与“权力”
权力:①政治上的强制力量,如最高国家权力机关;②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,如法官有权力中止发言。
权利: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(与“义务”相对),如投票权利。
28. “融化”“溶化”“熔化”
溶化:固体溶解在液体里,不需加热但需液体,如盐溶化在水中。
熔化:金属、石蜡等固体受热变成液体或胶体状态,需吸热,如铁块熔化成铁水。
融化:冰、雪、霜受热化成水,如霜融化。
29. “圣地”与“胜地”
胜地:有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,如黄山是旅游胜地。
圣地:①宗教徒称与教主生平有关的地方,如伊斯兰教以麦加为圣地;②有重大历史意义和作用的地方,如五岳是历史文化圣地。
30. “试验”与“实验”
试验:为察看结果或性能从事活动,检验已存在事物,如飞行试验、试验田试种。
实验:为检验科学理论或假设从事活动,对抽象知识理论做现实操作,如科学实验。
31. “树立”与“竖立”
树立:建立,多用于抽象好事物,如树立理想、树立形象。
竖立:物体垂直立起,多用于具体事物,如竖立电线杆。
32. “说道”与“说到”
说道:相当于“说”,如爸爸说道要去北京。
说到:有“说及”之意,后接对象、内容、时间或地点,书面上不加标点,如说到足球眉飞色舞。
33. “蜕化”与“退化”
退化:①生物进化中器官消失或残留;②泛指事物由优变劣,如意志退化、白话文不是古文退化。
蜕化:蝉、蛇脱皮,比喻人思想、行为腐化堕落,如蜕化变质分子。
34. “心里”与“心理”
心理:①指头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,如心理学;②泛指内心活动,如依赖心理。
心里:①指胸口内部,如心里闷;②指思想里、头脑里,如记在心里。
35. “形迹”与“行迹”
形迹:①举动和神色,如形迹可疑;②痕迹、迹象,如不留形迹;③礼节,如不拘形迹。
行迹:指行动的踪迹,如行迹不定。
36. “照相”与“照像”
照相:“摄影”的通称,用相机拍下实物影像,如在九寨沟照相。
照像:“像”指比照人物制成的形象,如给毛主席照像(照的是塑像)。
37. “振动”与“震动”
振动:物体通过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,有规律,无破坏性,如钟摆振动、手机振动。
震动:颤动,无规则、突发,结果常消极或有破坏性,如火车震动、地震震动。
38. “终生”与“终身”
终身:指一生(多就切身事说),用于生活、婚姻、职务等,如终身大事、终身残疾。
终生:指一生(多就事业说),用于事业、工作、使命等,如为事业奋斗终生。
39. “作客”与“做客”
作客:寄居在别处,时间长,处所多为地方、区域,目的多为求学、谋生等,如作客他乡。
做客:访问别人,自己当客人,时间短,处所多为单位、家庭,目的是沟通感情等,如去同学家做客。
(二)第二辑:近义词须分清
本辑针对意义相近但在程度、范围、对象、用法等方面有差异的词语进行辨析,助力读者精准运用,部分重点词语如下:
1. “表扬”与“表彰”
表扬:对好人好事公开赞美,适用一般的好人好事,如表扬乐于助人的学生。
表彰:表扬伟大功绩、壮烈事迹等,适用更重大、突出的事迹,且适合正规场合,如表彰有突出贡献的专家。
2. “布置”与“部署”
布置:①安排和陈列物件使地方适合需要,如布置会场;②对活动作出安排,如布置作业,所安排事务小而具体。
部署:安排、布置人力、任务,所安排事务大而宏观,如部署兵力、战略部署。
3. “呈现”与“浮现”
呈现:显出、露出,所指范围较广,如大地呈现欣欣向荣景象、天空呈现蔚蓝色。
浮现:①(过去经历的事情)在脑子里显现,如脑海浮现画面;②呈现、显露,如脸上浮现微笑,所指范围较小。
4. “持续”“继续”“连续”
持续:延续不断,指状态的保持,强调“静态”特征,如持续高温、持续多水。
继续:(活动)连下去,不间断,指承接前面动作,能带来不同结果,是“动态”延续,如继续创新。
连续:强调“重复”特征,前后动态或静态均无变化,如连续出错、连续夺冠。
5. “诞生”与“诞辰”
诞生:①动词,指人出生,可用于任何人,如他诞生于1955年;②比喻事物产生,如《光明日报》诞生。
诞辰:名词,指生日,多用于长辈和受人尊敬的人,后不能跟宾语,如周总理百年诞辰,不能说“诞辰百年”。
6. “骇人听闻”“耸人听闻”“危言耸听”
骇人听闻: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使人吃惊,强调客观效果,含贬义,如公寓倒塌事件骇人听闻。
耸人听闻: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,含贬义,如这并非耸人听闻。
危言耸听:故意说吓人的话使人吃惊,含贬义,如面试别危言耸听。
7. “截止”与“截至”
截止:强调行动的停止,后不能带时间宾语,如报名截止时间是12月31日,不能说“截止12月31日”。
截至:强调到某个时间,后必须带时间宾语,如截至12月15日已有800人报名;“截止”后加“到”与“截至”意思相同,可带宾语,如截止到15日。
8. “进行”与“举行”
进行:①从事正式、严肃、持续的活动,后接动词,如进行讨论、进行研究,短暂日常行为不用,如不说“进行打电脑”;②前进;③向前推进;④从事某项工作,强调动态过程,是正在运行的活动。
举行:从事某事,后接名词,如举行比赛、举行仪式,强调静态,告知事情已确定。
9. “宽广”“宽阔”“宽敞”
宽敞:开阔明亮,一般形容房间或特定地方,如教室宽敞。
宽阔:①宽而开阔,如宽阔大道;②心胸、见识开阔,如思路宽阔,重点在面积,形容大场景。
宽广:①面积大,如宽广原野;②范围大,如题材宽广;③心胸、见识广博,如胸怀宽广,范围最大。
大小顺序:宽广>宽阔>宽敞
10. “名副其实”与“名不虚传”
名副其实: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,是中性词,可用于好或不好的事物,如向日葵名副其实、小张是“小气鬼”名副其实。
名不虚传:确实很好,不是空有虚名,是褒义词,用于形容名声好、响的人或物,如黄山美景名不虚传。
11. “事情”“事件”“事故”
事情:范围最大,指人类生活中的一切活动和社会现象,如找事情做。
事件:指历史上或社会上发生的不平常的大事情,多与政治相关,如花园口决堤事件。
事故:指意外的损失或灾祸,多发生在生产、工作中,如交通事故、工伤事故。
12. “损坏”“损害”“破坏”“毁坏”
损坏:使具体事物受损,失去原有使用效能,程度较轻,可修复,如损坏课桌椅、损坏防盗门。
损害:使事业、健康、名誉等抽象事物蒙受损失,如损害集体荣誉、损害视力。
破坏:有意识地毁掉完好事物,有一定程度损害,如破坏城池、破坏名誉、破坏纪律。
毁坏:性质严重的破坏,无法修复,影响大,如地震毁坏家园。
程度顺序:损坏<破坏<毁坏
13. “顽固”与“固执”
顽固:①思想保守,不愿接受新鲜事物,如顽固不化;②政治立场上坚持错误,如顽固分子;③不易制伏或改变,如疾病顽固,是贬义词,主要指思想。
固执:(性情或态度)古板执着,不肯变通,是中性词,主要指性情和态度,如性情固执。
14. “泄露”与“泄漏”
泄露:不应该让人知道的事情让人知道了,对象是无形的,如泄露秘密、泄露商业机密。
泄漏:①含有泄露之意,如天机不可泄漏;②(液体、气体)渗出,对象是有形的,如核泄漏、煤气泄漏。
15. “争执”与“争论”
争执:争论中各持己见,不肯相让,“执”从提手旁,争的方式似用手,内容多与“利”相关,如为土地归属争执。
争论:各执己见,互相辩论,“论”从言字旁,争的方式用口,内容多与“义”相关,如争论该不该早上学。
(三)第三辑:褒贬词莫混淆
此辑着重区分带有不同感情色彩(褒义、贬义)的词语,避免因混淆感情色彩而误用,重点词语示例:
1. “处心积虑”:贬义词,指千方百计地盘算,含坏心,出自《谷梁传》,讲郑伯处心积虑杀弟弟,如他处心积虑干坏事。
2. “改头换面”:贬义词,比喻只改变外表和形式,内容、实质不变,如灰太狼改头换面仍为害羊村,不能形容地方整治后变好。
3. “侃侃而谈”与“侃大山”
侃侃而谈:褒义词,指理直气壮、从容不迫地讲话,如辩论会上他侃侃而谈。
侃大山:口语,指长时间说琐碎、无意义的话,如别整天侃大山。
4. “夸夸其谈”:贬义词,指说话或写文章浮夸,不切实际,如他只会夸夸其谈,不可靠。
5. “趋之若鹜”:贬义词,指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,比喻追逐不好的事物,如有人趋之若鹜参与非法传销。
6. “始作俑者”:贬义词,指最先开始用陶俑殉葬的人,比喻第一个做坏事或开创恶劣风气的人,如他是事件的始作俑者。
7. “蔚然成风”:褒义词,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,形成良好风尚,如使用礼貌用语蔚然成风。
8. “无所不至”:贬义词,①没有达不到的地方,如细菌活动无所不至;②指凡能做的坏事都做到了,如官府横征暴敛无所不至。
9. “一发不可收”与“一发不可收拾”
一发不可收:褒义词,指事情一经发生就顺利发展,保持不断发展状态,如他发表漫画后一发不可收。
一发不可收拾:贬义词,指事情败坏到更不可救药的地步,如他吸毒到一发不可收拾。
10. “有口皆碑”:褒义词,比喻人人称赞,“碑”指记功碑,如周总理功绩有口皆碑。
11. “沾沾自喜”:贬义词,形容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,如老师表扬后他沾沾自喜。
12. “炙手可热”:贬义词,比喻人权势大、气焰嚣张,使人不敢接近,如丞相炙手可热,不能形容商品畅销。
(四)第四辑:敬谦词勿乱用
本辑讲解敬词和谦词的正确用法,明确使用对象和语境,避免因乱用敬谦词而失礼,重点内容如下:
1. “不耻下问”:敬词,指不以向地位、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,用于称赞别人,不能用于自己,如老师不耻下问请教足球规则。
2. “管见”:谦词,比喻浅陋的见识,用于自称,不能用于他人,如说说我的管见。
3. “抛砖引玉”:谦词,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,用于自己,不能用于对方或第三方,如这是我的浅见,权当抛砖引玉。
4. “蓬荜生辉”:谦词,指由于别人到自己家或张挂别人的字画等而使自己光荣,“蓬荜”指陋室,用于说自己家,如您的到访让我家蓬荜生辉。
5. “妄自菲薄”:可用于自谦,指过分看轻自己,不是“狂妄自大”,如不要妄自菲薄。
6. “笑纳”:敬词,用于请人收下礼物,不能用于自己收礼,如区区小礼,请您笑纳。
(五)第五辑:望文生义看仔细
此辑针对易因表面字义误解的词语,结合其本义、出处和用法进行辨析,避免望文生义,重点词语如下:
1. “不刊之论”: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,形容文章或言辞精准,“刊”指削除错字,不是“不能刊登”,如这篇文章是不刊之论。
2. “不赞一词”:原指文章写得好,别人不能添一句话,现指一言不发,“赞”是“添加”,不是“赞扬”,如我对这事不知,只能不赞一词。
3. “不足为训”:指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,“训”是“法则、典范”,不是“教训”,如他的行为不足为训。
4. “惨淡经营”:指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,“惨淡”指苦费心思,不是“凄惨”,如夫妻俩惨淡经营让小店红火。
5. “差强人意”:指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,“差”是“尚、较”,不是“不好”,是褒义词,如这幅画还差强人意。
6. “大方之家”:指懂得大道理的人,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,“大方”指“大道理”,不是“大方的人家”,如他是大方之家。
7. “登堂入室”: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,达到很高水平,不是“到别人家里”,如他在领域登堂入室。
8. “光年”:长度单位,指光在一年中行走的距离,不是时间单位,如牛郎星距地球16光年。
9. “空穴来风”:比喻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,“穴”指洞穴,“来风”指因洞穴有空气对流,不是“凭空捏造”,如消息空穴来风,未必无因。
10. “苦思冥想”:指绞尽脑汁,深沉地思索,只是思考过程,不是“想念”,如他苦思冥想设计方案。
11. “阑珊”:①表示“残、将尽”,如春意阑珊;②形容灯火“暗淡、零落”,如灯火阑珊;③表示“消沉、衰落”,如意兴阑珊;④指“凌乱、歪斜”,如字阑珊;⑤指“困窘、艰难”,如近况阑珊,不是“灯火通明”。
12. “明日黄花”: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,比喻过时的事物,“明日”指重阳节后,不是“昨日”,不能说“昨日黄花”,如这消息已是明日黄花。
13. “目无全牛”:比喻技术娴熟到得心应手的境地,“全牛”指整头牛,不是“缺乏整体观念”,是褒义词,如他解牛已目无全牛。
14. “七月流火”:指农历七月天气转凉,“火”指“大火星”,不是“炎热”,如七月流火,天气渐凉。
15. “骚客”:指诗人,“骚”源于屈原《离骚》,不是“不文雅的称呼”,如迁客骚人多会于此。
16. “事半功倍”与“事倍功半”
事半功倍:形容花费劳力小,收到成效大,如预习能事半功倍。
事倍功半:形容花费劳力大,收到成效小,如方法不对导致事倍功半。
17. “首当其冲”: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,不是“冲在最前面”,如堵车时赶时间的人首当其冲受影响。
18. “万人空巷”: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,形容庆祝、欢迎的盛况或新奇事物轰动居民,不是“街道没人”,如演唱会让城市万人空巷。
19. “望其项背”: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,不是“赶不上”,常用在否定句中,如难以望其项背,不能说“只能望其项背”。
20. “文不加点”:指写文章一气呵成,无须修改,“点”是“改动、修改”,不是“不加标点”,如王勃文不加点写《滕王阁序》。
21. “行云流水”:形容文章、歌唱、书法等自然流畅,不受拘束,不是“形容美景”,如文章语言行云流水。
(六)第六辑:使用对象要明确
本辑强调词语使用需明确对象,包括人、物、时间、地域等,避免因对象不当而误用,重点词语如下:
1. “不胫而走”:比喻消息迅速传播开去,“胫”指小腿,“走”指跑,不是“物品丢失”,如超市打折消息不胫而走。
2. “不知所云”:指说话者语言紊乱而空洞,不是“听的人没理解”,如他发言不知所云。
3. “草长莺飞”:形容江南春天的景色,“莺”指黄莺,主要生活在东部,有地域性,不能用于北方草原等,如江南草长莺飞。
4. “豆蔻年华”:比喻女子十三四岁时,不能用于成年女子或男孩,如豆蔻年华的少女翩翩起舞。
5. “见方”:口语中用在长度数量词后,表示以该长度为边的正方形,不是长度单位,只用于正方形,如桌子1米见方。
6. “紧箍咒”:《西游记》中唐僧制服孙悟空的咒语,比喻束缚人的东西,是“念的”,不是“戴的”,不能说“戴上紧箍咒”。
7. “良莠不齐”:形容好人坏人混在一起,“良”指好人,“莠”指坏人,对象是人,不是成绩等,如外面的人良莠不齐。
8. “美轮美奂”:古时形容房屋高大众多华丽,现也形容装饰、布置美丽,不能形容时装等,如建筑美轮美奂。
9. “萍水相逢”: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,对象是不认识的人,不能用于认识的人,如与陌生人萍水相逢。
10. “日理万机”:形容政务繁忙,原指帝王,现多形容国家领导人,不能用于一般人,如周总理日理万机。
11. “莘莘学子”:指众多的学生,“莘莘”指众多,不能加“们”,也不能用“一位”“一个”修饰,如莘莘学子进校园。
12. “守株待兔”:①比喻不主动努力,存侥幸心理;②比喻死守狭隘经验,不知变通,对象是存侥幸心理或守旧的人,不能形容警察蹲守抓罪犯,如他守株待兔想中彩票。
13. “亡羊补牢”:比喻在受损失后想办法补救,免得以后再受损失,不是“晚了”,如没考好亡羊补牢为时不晚。
14. “信笔涂鸦”:形容字写得潦草或胡乱写作,常用作自谦之词,不是“乱涂乱画(画画)”,如我信笔涂鸦的作文请指教。
15. “栩栩如生”:形容艺术形象非常逼真,如同活的一样,对象是艺术形象,不是活人,如人物画栩栩如生。
16. “一言九鼎”:比喻说话力量大,能起很大作用,“鼎”指古代国家宝器,不能表示守信用,也不能用于自己,如爸爸说话一言九鼎。
17. “鱼龙混杂”与“鱼目混珠”
鱼龙混杂: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,对象是人,如革命队伍里鱼龙混杂。
鱼目混珠:比喻以假乱真、以次充好,对象是物(事),如市场上商品鱼目混珠。